公共场所( 酒店、商场超市、银行等)疫情防控明白纸

公共场所( 酒店、商场超市、银行等)疫情防控明白纸

(一)公共场所管理

1、做好防疫物资储备,制定应急工作预案,设置应急处置区域,落实单位主体责任,加强人员培训。

2、建立员工健康监测制度,根据当地政府要求及时对属于核酸检测的重点人员做到应检尽检。每日对员工健康状况进行登记,身体不适时应及时就医。

3、开展员工健康排查,对14天内有疫情重点地区(含境外)旅居史、接触史的员工进行核酸检测。

4、在宾馆、商场、银行、健身馆等公共场所入口处,增加体温测量设备, 所有人员体温检测正常,健康码核验通过,方可进入。宾馆应严格住宿登记制度,做好疫情防控重点地区的旅客排查登记和报告工作。

5、加强室内通风换气。如使用集中空调,保证空调运行正常,定期对空调设备和部件进行清洗、消毒或更换。

6、提供餐饮服务的, 应注意尽可能错峰就餐,避免人员拥挤,多人围桌合餐时,应提供公筷、公勺。

7、经营冷链产品的商场,要严格按规定落实实名登记、验视、可疑物品报告制度,建立冷链食品进货台账和批发销售台账。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记录要求,进口畜禽肉类食品的肉类加工企业和进口水产品相关企业单位按规定索要、查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合格证明》。建立完善环境卫生清洁和消毒通风制度,按规定做好冷链食品存放转运区域、运输工具、货物外包装及其他相关用品用具的清洁和消毒,强化风险排查和环境整治,做好重点部门、重点场所环境卫生与科学消杀。按要求定期对冷链食品进行核酸检测,加大来自中、高风险疫情地区冷链食品抽检量,并延长留样时间。建立环境监测档案,定期采集环境标本进行核酸检测。一旦发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标本,立即按照要求启动应急处置,采取物品临时封存、场所环境消毒消杀、接触人员排查检测、阳性物品处置、可疑症状人员送医等措施, 严防由物及人的疫情传播和扩散。

8、做好健身器材、购物车、电梯、公共卫生间等公用设备设施和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宾馆应对客房公共用品用具“一客一用一消毒”,加强餐(饮)具的清洁消毒;商场、银行应对取号机、柜台柜面、密码器、签字笔、点钞机、ATM 机、公共座椅等公用物品设施做好清洁消毒。

9、保持大堂、电梯、前台和走廊等区域环境整洁,及时清理垃圾, 彻底清理卫生死角,公共卫生间应干净整洁,配备足够的洗手液,有条件时可在大堂、电梯口、服务台、公用卫生间等处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或感应式手消毒设备。

10、需要顾客排队时,应设置“一米线”,提醒客人保持安全距离。

11、通过海报、电子屏和宣传栏等方式加强健康知识宣传。

12、尽量使用线上或扫码等非接触式消费和服务。

13、设置应急区域,当出现疑似症状人员时,及时到该区域进行暂时隔离, 并安排就近就医。

14、出现新冠肺炎病例时,应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对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同时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经卫生学评价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15、中、高风险地区,商场、银行等应缩短营业时间,并控制顾客数量。

(二)人员管理

1、宾馆、商场、银行、健身馆职工

(1)上岗前确保身体状况良好,杜绝带病上岗。

(2)每日自我健康监测(测量体温),出现发热、咳嗽等可疑症状时, 及时就医并按规定上报。

(3)应加强个人防护,做好手卫生,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等。

(4)近距离接待客户时应佩戴口罩,佩戴口罩前先进行手卫生,摘戴口罩时不要用手触碰口罩内外表面。

(5)做好办公区域工位的环境清洁,做好垃圾分类回收,个人使用的垃圾桶应在每日下班前进行清理。

(6)经营冷链食品的人员应根据需要正确佩戴口罩、手套、胶靴、防护镜等防护用品,严格按规定对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每3天开展1次核酸检测,严防发生病毒感染。

2、顾客

(1)出现发热、咳嗽等可疑症状时,应避免进入宾馆、商场、银行、健身馆等公共区域。

(2)顾客应佩戴口罩。

(3)乘电梯或排队等候时注意人员之间保持距离,避免拥挤。

(4)推荐顾客自助购物、非接触扫码付费。

(5)做好手卫生,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等,尽量减少触碰公共物品表面,避免用手触摸口、眼、鼻,有条件时可随身携带速干手消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