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记者 王静)日前,在古城街道北马范村刘卫东的种植园中,一根根甘蔗长势喜人,秋日微风拂过,叶子沙沙作响,一派美丽幸福的丰收景象。刘卫东甘蔗采摘园的丰收,也成为当地特色农业多样化发展的生动注脚。
南蔗北种,开启甜蜜致富路
走进刘卫东的果园甘蔗种植区,一排排粗壮挺拔的甘蔗立于大棚之中,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种了3类甘蔗,两个属于南方品种,它们的共性就是产量高、口感脆、汁水足。”在刘卫东的果园发展“计划”里,甘蔗的身影也是第一年出现。虽然几年前他就有了试种甘蔗的想法,却迟迟未能落地,直到今年初与家人商量后,才决定尝试种植甘蔗。
“北方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甘蔗糖分的积累。”刘卫东告诉记者,第一年试种时难题不少,毕竟甘蔗原产于南方,温度、湿度控制都得格外上心。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种植技术,他曾去昌乐、淄博等地学习,“寿光周边包括当地,也有不少种甘蔗的,这些都是南蔗北种成功的案例。既然决定要种,我就要好好学。”在他的精心管护下,甘蔗在9月下旬迎来了丰收。看着种植的甘蔗“个头”都长到了2米以上,刘卫东非常开心,“大半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成片的甘蔗林迎来丰收
据了解,刘卫东的甘蔗园今年共种植甘蔗5亩,有15000余株。相比传统经济作物,甘蔗种植投入较大,生长周期较长(半年),控温、施肥、浇水、剔苗、保苗等田间管理也需要精细管护,但高投入能换来高回报。“预计甘蔗亩产收益3万元左右,远高于传统作物。因为气候差异,北方甘蔗比南方甘蔗的生长期短,可以提前1个月上市,为抢占市场提供了先机。”刘卫东说道。
“今年夏季光照足,加上管理精细,甘蔗的长势喜人,成熟后脆爽、甘甜、易啃,很受市场欢迎。”刘卫东抚摸着手中的甘蔗,抹去额头的汗珠,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因为品质好,我的甘蔗不愁卖”。
硕果累累,乡村振兴活力满
连片的甘蔗郁郁葱葱、挺拔匀称,翠绿蔗叶在微风中摇曳,清甜气息弥漫在田间。通往蔗田的小路上,前来购买甘蔗的顾客不断。刘卫东穿梭在蔗林中,熟练地砍蔗、削叶,动作一气呵成。同时,还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亲手体验采收甘蔗的乐趣。
“在抖音上刷到这里有甘蔗基地,挺好奇的,就带着孩子和朋友过来看看。”一位市民高兴地说。“挑甘蔗是有窍门的,要找表皮发亮、节长、笔挺的……”刘卫东一边给游客讲解,一边示范怎么挑选甘蔗。
刘卫东接着介绍,南方的甘蔗到了寿光并没有“水土不服”。“经过6个多月的精心种植和管护,我们种的甘蔗和广西当地的甘蔗相比,虽然个头小一点,但高度也达到了2米以上,糖分很足,吃起来脆甜多汁,很受市场欢迎。”自10月1日“开镰”以来,刘卫东的蔗园吸引了不少游客。挑选、砍蔗、品尝……大家尽情体验收获的乐趣,对“北方甘蔗”的脆甜口感更是赞不绝口。刘卫东自信地说,由于今年才开始尝试,种的甘蔗数量比较少,明年他打算扩大种植规模,让这份“甜蜜事业”更坚实地走下去。

鲜榨的甘蔗汁
“种植甘蔗的收益高,自然有很多人想跟种,这段时间,很多人找我打听种植经验、投入成本、产出等问题。”每次遇到前来咨询的种植户,刘卫东都毫不保留地把种植经验分享。“个人单打独斗形不成规模,市场认可度也不高,扩大种植面积更是有难度。”他说,这几年,北方包括潍坊地区的不少农户开始种植甘蔗,如果能够抱团发展,通过“南蔗北种”打破传统种植结构,形成规模和品牌,相信可以带动更多农民朋友发家致富。
“今后,我会继续学习种植技术、总结管理经验,把甘蔗园搞好、做大,既实现个人增收致富,也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刘卫东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寿光新农人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坚持因地制宜,持续优化农业结构,积极探索多元化农作物种植模式,大力发展特色果蔬产业,取得了很好的产业效益;同时,通过培育大户、带动农户、提供就业等方式,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让乡村振兴的底气更足、后劲更强。
来源:寿光市融媒体中心
一审:王浩宇
二审:马春晓
三审:宋梅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