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寿光】陶艺、扎染手艺人朱小丽:巧手赋泥魂 匠心传雅韵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她毕业于山东工艺学院现代手工艺专业,后赴淄博拜师,研习陶艺;从专注纯手作赋予泥土灵魂,到打造自然艺术乐园,她将亲子与自然相链接;从深耕陶艺领域,到玩转扎染技艺,她的非遗传承之路越走越宽。41岁的朱小丽用热爱与坚守,在泥土与织物间编织出自己的追梦之路,也为更多人搭建起接触传统工艺、感受自然之美的艺术桥梁。

陶艺为伴:

纯手作里的温度与初心

记者走进朱小丽的工作室时,一股淡淡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靠墙的架子上,形态各异的陶艺作品错落摆放,有的历经烈火烧制,色泽温润如玉,散发着岁月沉淀的质感;有的裹着湿润的陶泥,在灯光下泛着细腻的光泽,静静等待着入窑蜕变的时刻。

“做陶艺,我更偏爱纯手作的方式。”朱小丽边说边拿起一块拳头大小的陶泥,双手熟练地揉搓、按压,很快,原本不规则的陶泥在她掌心逐渐变得光滑圆润。随后,她用手轻轻捏住陶泥边缘向上提拉,指尖时而轻柔触碰调整形状,时而停下动作,眼神专注地观察着陶泥每一丝细微的变化……

这份对纯手作陶艺的执着,源于朱小丽心中的一个温暖初衷——让孩子多接地气。“现在的小孩,上学在楼房里,放学还是在楼房里,去游乐场玩也都是干干净净的环境,跟大地、自然接触得太少了。”朱小丽语气中带着感慨,“我就是想把自然和艺术融合在一块儿,让孩子们通过陶艺感受泥土的质感,亲近自然的朴实。”

在朱小丽的潜移默化下,她的孩子也渐渐爱上了陶艺:“孩子做的东西特别有想象力,虽然不像专业作品那么精致,但充满了童真童趣,这是最难得的。”

记者注意到,工作室的一角摆放着一些用拉坯机制作的茶碗,朱小丽介绍,拉坯机做的作品或许更加精致规整,但在她看来,这些作品少了些纯手作独有的灵魂与温度,“哪怕是纯手作的每一个瑕疵、每一处不规则,都是独一无二的印记,承载着创作者当下的情感与思考”。

生态园筑梦:

自然与艺术的亲子港湾

在古城街道北冯村,一处名为梵源生态园的自然艺术乐园,是朱小丽与丈夫董德强共同打造的幸福家园。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处处充满着自然的生机与艺术的氛围,成为许多家庭周末休闲、亲子互动的好去处。

“我们就是想为家庭提供一个融合了自然生态、文化教育和艺术氛围的娱乐场所,让孩子们在欢笑声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朱小丽说,这是他们打造生态园的初衷。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生态园里精心设置了多个特色区域。其中,自然小径蜿蜒穿梭在绿植之间,孩子们可以在步行过程中近距离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状态,聆听鸟儿的鸣叫,感受微风拂过脸颊的惬意,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也锻炼了身体。

生态园还会定期举办陶艺体验、自然科普等活动。孩子们可以在朱小丽的指导下,亲手触摸陶泥,尝试制作简单的陶艺作品;也可以跟着工作人员一起认识园区内的植物,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在这里,自然与艺术完美融合,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一段段珍贵的记忆。

扎染传情:

非遗技艺的创新与传承

在梵源生态园的展示区,一件件扎染手工艺品令人目不暇接:用扎染布料制成的包饰,图案灵动飘逸;古朴雅致的服饰,尽显东方韵味;还有桌布、茶席、项链、耳坠等,每一件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染色是扎染的关键环节。”朱小丽介绍,扎染是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借助纱、线、绳等工具,通过扎、缝、缚、缀、夹等多种手法对织物进行处理后,再放入天然染料中染色的手艺。

在染色过程中,天然染料在织物上相互交融,形成渐变、晕染的奇妙效果,散发着质朴典雅的美感。更令人称奇的是,每一次染色,都会因为扎结处染料渗透的差异,诞生出层次丰富、独一无二的图案,“世界上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扎染作品,这是扎染的特殊魅力所在。”朱小丽说。

如今,朱小丽、董德强夫妇的扎染作品涵盖了服饰装饰、生活用品等多个领域,像桌布、茶席、裙子、衣服,还有项链、耳坠、手链、头绳,都可以用扎染工艺制作。她表示,扎染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无法企及的,而传承这门技艺,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护,更是对艺术创新的探索。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扎染,夫妻俩经常在生态园开展扎染体验活动,手把手教大家制作简单的扎染作品,让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记者手记

以匠心守护热爱

用行动传递美好

在与朱小丽相处的过程中,最让记者钦佩的,是她对传统工艺那份纯粹的热爱与执着。从陶艺到扎染,从个人创作传承非遗文化,到打造生态乐园惠及他人,她始终以一颗匠心,精心打磨每一件作品,用心经营每一份事业。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朱小丽愿意放慢脚步,与泥土对话,与织物交流,用双手赋予传统工艺新的生命力。她不仅自己沉醉于传统工艺的世界,还努力搭建平台,让更多人尤其是孩子接触、了解这些古老的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份坚守与担当,难能可贵,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