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南木桥村,这片曾靠近渤海湾、盐碱化严重,只能种植耐盐碱棉花的土地上,如今矗立着成片的蔬菜大棚,棚内番茄长势旺盛、品质优良。说到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得不提双桥无机基质栽培专业合作社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李本兵。多年来,他带领村民打破“盐碱地不打粮”的瓶颈,创新推广无土栽培技术,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并将这一成功模式推广到全国各地。他用20余年的坚守与探索,成为盐碱地农业转型利用的“践行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尝试:打破盐碱地桎梏,无土栽培敢为先
南木桥村地处寿光北部典型的盐碱地,当地一直流传着“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风吹白粉起,就是不打粮”的俗语。因靠近渤海湾,浅层地下水含盐量高,土地盐碱化程度重,村里4800亩土地中,绝大部分种植耐盐碱的棉花,仅有少数地块种植小麦、玉米,村民增收非常困难。看着寿光南部菜农靠大棚种植发家致富,南木桥人心中也燃起了探索的渴望。
2000年,市科技人员到寿北地区推广无土栽培技术,这让李本兵和村“两委”看到了希望。此前,村里曾试种苜蓿、冬枣等经济作物,都因土地条件限制,效益不佳,故而村民对这一新型种植方式心存疑虑。面对村民的顾虑,李本兵没有退缩,他告诉老少爷们:“只有依托寿光蔬菜产业优势,摆脱土地束缚,探索无土栽培,才能找到真正的致富路。”
为进一步打消村民顾虑,李本兵带头行动,组织人员四处考察,前往农业大学、科研院所请教专家,最终确定采用无土栽培中的基质栽培技术。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当年就建起30个无土栽培蔬菜大棚,全部选用沙子和炉渣作为栽培基质。他介绍说,这类栽培基质原料丰富、价格便宜且透气性好,再配套安装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可限制盐碱土壤对作物的生长影响。当年种,当年收。当盐碱地上第一次结出番茄,南木桥村的无土栽培探索也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发展:抱团发展闯市场,科技赋能提品质
无土栽培初试成功,让南木桥村看到了产业转型的可能,但随着种植规模扩大,新的问题逐渐显现:产品销售渠道不畅、技术提升缺乏指导、品牌建设相对滞后……更大的困难是,单个农户难以应对这些挑战。此时的李本兵意识到,无土栽培作为新兴产业,只有抱团发展才有前途。
2009年3月,在李本兵的牵头下,南木桥村党支部领办成立寿光市双桥无土栽培蔬菜专业合作社,由他担任理事长。合作社采取土地流转模式,由村委当“中介”,将村民土地流转至合作社,再统一流转给社员种植,这样就解决了土地分散的问题。2015年,村里通过土地流转新建67个100米长的新式大棚,将种植面积扩大到650亩。同时,合作社承担起公共设施管理的职责,统一维护大棚水井、送水管道、供电线路等,减少了菜农投资,保障了生产稳定。
为破解销售难题,合作社改变以往农户自由销售的模式,由合作社统一对接市场,李本兵则带领团队常驻蔬菜批发市场,向经销商推介南木桥番茄。慢慢地,合作社逐步打开了番茄销路,不仅与北京、江苏及东北等地的经销商建立长期合作,还将番茄出口到俄罗斯。2014年,合作社注册了“双桥兴”商标,正式打响南木桥番茄的产业品牌。
在种植技术提升方面,李本兵带领合作社持续探索。针对基质消毒问题,团队摸索出松翻曝晒、使用漂白剂和多菌灵消毒的方法,既安全环保,又能有效杀菌灭虫;在营养液配比上,根据番茄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精准调整氮、磷、钾、镁等元素比例,在幼苗期、花期、坐果期、结果期、成熟期的营养配方各有侧重。
2012年,合作社进一步革新技术,在营养液中添加氨基酸、维生素等有机物,并优化温度、光照管理,让番茄口感和品相显著提升;2013年,合作社成功申报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产地认定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23年,通过推广有机纳米无土栽培蔬菜营养液,大棚番茄每亩产量比使用普通营养液的大棚高750公斤,含糖量高1至1.5个百分点,“南木桥番茄”还获得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番茄口味大赛第三名。
如今,南木桥番茄的每亩年产量从最初的1.3万公斤增加到2万公斤左右,菜农收入增长30%,无土栽培的节水、省肥、高产、优质等优势全面凸显。
推广:模式输出拓版图,标准引领促转型
南木桥村无土栽培模式的成功推广,不仅让本村村民实现增收,更验证了在土壤条件不佳的地区,农业也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李本兵表示,这项技术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不仅节水节能、省工省力、高产优质,还易达到无公害、绿色标准,“即使在土壤条件一般的地方,也完全可以推行。”
南木桥村的成功,还带动了周边北木桥、寇家坞一村等村庄的蔬菜大棚种植,形成了连片的无土栽培产业带。截至目前,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的无土栽培种植面积已达几千亩,迅速成长为无土栽培西红柿生产基地,南木桥村也成为首批通过认证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生产基地。
条件成熟后,李本兵带领合作社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把“南木桥模式”推广到新疆、青海、宁夏等荒山、沙漠、戈壁滩和盐碱地区。“只有生产的标准化,才能解决产品的标准化。”在推广过程中,合作社始终坚持“标准化”理念。他说,合作社不仅是提供基质、营养液等物资支持,还无偿提供技术指导,通过实地教学、集中培训等方式,帮助当地农户掌握无土栽培技术,“从大棚建设、水肥管理到病虫害防治,我们全程跟踪服务,确保模式真落地、见实效。”
为进一步扩大技术影响力,李本兵还推动合作社开展有偿技术服务,与科研机构合作,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改良栽培模式和营养液配比,让无土栽培技术更具适应性。如今,近在泰安的荒山上,远至新疆的戈壁滩上,一个个蔬菜大棚拔地而起,延续着南木桥村“向盐碱地要效益”的发展模式,也让更多农民走上了科技种植的致富路。(首席记者郑小菲 实习生窦林凤 田亚茹)
记者手记:盐碱地结出“菜盐共生”果实
在南木桥村采访时,记者感受到的不仅是无土栽培蔬菜的清新气息,还有整个村庄由内而生的希望力量。在这片曾经被盐碱束缚的土地上,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让“菜”与“盐”从对抗到共生、从排斥到融合,结出了“菜盐共生”的果实。
这共生、融合,是科技对自然条件的智慧重构。面对不适宜传统耕作的盐碱地,李本兵和老少爷们没有选择“战天斗地”式的硬碰硬,而是借无土栽培技术巧妙地绕开了土地的先天不足。这是以科技之力,在“盐”的环境中为“菜”开辟了新的生长环境。盐碱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反而成了技术创新的催化剂。这背后,是人们从靠天吃饭到用智慧掌控生产的创新转变。
这共生、融合,更是传统农耕精神与现代市场意识的深度结合。从初期面对盐碱地的无奈,到带头尝试无土栽培的勇气;从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到攻克技术难题提升品质;从打响本地品牌,到将模式推广至全国多地……李本兵的每一步,都紧扣着“为民增收”的初心。他没有满足于一时的成功,而是持续探索、不断创新,用标准化的生产、科学化的管理,把盐碱地变成了“金土地”。这种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和敢闯敢试的勇气,是“菜盐文化”融合中最富生命力的一部分。
在盐碱地上,李本兵们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其意义远不只是单纯的农业创新。当“菜”的生机与“盐”的土地完成了“文化共生”,人们对盐碱地的固有认知早已发生转变,同时也证明了一个理念:只要肯探索、善借力,贫瘠的土地也能结出丰收的果实。